中美关税拉满125%!建筑人最痛的日子来了!
发布时间:2025-4-16       来源:佚名    分享到:

2025年,中美关税大战打得热火朝天。

通过新闻报道看热闹,目前的感受并不深刻,似乎这波风浪与咱们工程人关系不大。

但其实,中美关税大战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格局,而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一波巨大动荡将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建筑企业及行业从业人员形成冲击。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美贸易战时间线梳理。现在战况怎么样了?

2、对建企有何直接影响?

3、政府应对政策。

4、国内建筑市场格局重构?

01、145%vs125% 中美关税互锤至此结束

中美关税大战时间线梳理:

美对中:

2月1日:美国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

3月3日:将中国输美商品的追加10%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关税税率累计至20%

4月2日:对中国加征34%的“对等关税”,美国对中国关税税率累计至54%

4月8日:美国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美国对中国关税税率累计至104%

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至125%(仅指“对等关税”),即日生效,这意味着美国对进口自中国商品实际加征的总关税税率应为145%

中国反制:

4月4日:中国宣布自4月10日起,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4月9日:中国将对美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4月10日:中国宣布对美关税同步上调至125%

目前,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累计关税已达145%,这意味着,一件100美元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仅关税就需缴纳 145 美元,一件成本直接翻倍!中国商品在美售价需翻倍以上,完全丧失市场竞争力。

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

建工企业将直接面临建材成本攀升与供应链压力,工地预算或将飙升!

02、风浪席卷建筑行业

中美关税大战,直接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造成供应链成本上升、建材价格激增、设备依赖风险等,这些因素毫无疑问将对整个建筑行业造成冲击!

1、进口原材料成本增加

若建筑企业依赖从美国进口高端设备或原材料(如特种钢材、工程机械核心部件),关税增加将推高生产成本。例如,美国对加拿大软木加税后,全球木材供应链波动可能间接影响中国建材企业的采购成本。

特种材料价格暴涨。耐火材料、玻纤等关键建材因反倾销税叠加关税,进口价格暴涨,部分企业库存周期压缩,项目停工风险骤增。

2、关键设备断供

盾构机核心部件(如主轴承、液压系统)受美国出口管制,国内替代研发周期拉长至3-5年。海外项目因设备延迟交付,将面临巨额违约金。

智能化施工设备(如BIM协同平台)软件授权费因关税上涨50%,中小建筑企业数字化升级进度受阻。

3、全球供应链重构,成本激增

转向东南亚供应商导致物流周期延长20天以上,且质量合格率下降,返工成本占比上升。

物流成本飙升。中欧班列运费上涨,欧洲南美日韩东南亚航线运价上涨,EPC项目利润率被压缩。

4、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萎缩

关税壁垒推动本地化采购,导致跨国工程需求减少。全球经济动荡抑制资源国基建投资。

欧盟跟随加征15%“碳关税”,中国钢结构出口成本优势丧失,对欧装配式建筑订单量将下滑。

5、技术标准壁垒强化

仅32%的亚洲市场和15%的拉美市场接受中国标准,其余区域强制要求美标/欧标认证,技术转化成本增加20%-30%。

中美技术脱钩导致高端项目(如5G基站、智慧城市)实施受阻,欧美市场对中国企业准入限制扩大至EPC总包领域。

6、海外融资更难

国际金融机构对涉美项目贷款收紧,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利率上浮。海外项目因利率跳涨,年利息支出增加。

业主付款周期延长。中东业主要求“关税风险共担条款”,进度款支付延迟率上升,企业垫资压力激增。

03、2025,基建狂飙突进

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关税直接影响的就是出口。所以为稳住全国经济大局、对冲外部风险,需激活内需市场,其中扩大基建投资是关键。

1、国内基建投资加码

为应对出口压力,中国政府加速基建资金发行。2025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达3.87万亿元,专项债发行同比增长56%,推动基建实物工作量加速形成,利好建筑央企和地方国企订单增长。

重点领域包括交通、水利、新能源基础设施等,中国建筑、中国交建等龙头企业受益显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2、“一带一路”战略深化

关税战加速中国建筑企业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2024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占比升至37%,东盟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材国际、中钢国际等国际工程服务商订单持续增长。

海外业务布局对冲了欧美市场的风险,例如墨西哥等第三国通过“中国制造—当地组装—美国销售”的迂回贸易模式,部分抵消了高关税影响。

3、房地产行业政策宽松预期

关税战可能拖累GDP增长,政府通过降息降准、放松楼市限购等措施刺激内需。

例如,深圳、上海等城市拟取消部分区域限购,提升房地产投资信心,间接带动建筑行业需求。

04建筑市场的区域分化加剧

东部沿海省市的外贸依赖型城市(如苏州、东莞)短期内将面临较大压力,但内需主导城市(如成都、武汉)受益于基建投资和政策支持,建筑市场更具韧性。

1、东部省市建筑市场短期困局

苏州、东莞等城市出口依存度达73%-93%,贸易战导致电子设备、家具等出口订单锐减,直接影响厂房、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需求。东莞某外资电子厂因美国订单取消,二期厂房建设项目无限期搁置,涉及投资额超5亿元。

美资企业回流或转投东南亚,苏州工业园区2025年外资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同比下降28%,配套商业地产开发同步萎缩

另外还有,依赖进口建材的幕墙、智能化系统等成本上升,美元债融资成本飙升。这些因素都将对东部沿海省市的外贸依赖型城市建筑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2、中西部城市建筑市场更具韧性

国家战略项目倾斜。成都获批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2025年启动铁路港扩建等7个百亿级基建项目;武汉长江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年度基建投资额突破800亿元。

产业链本地化优势凸显。中西部省市部分城市区域建材集群供应有保障。武汉依托武钢、华新水泥等本地龙头,钢材采购成本比沿海城市低8%-12%;成都建筑石材80%来自雅安、乐山矿区,规避进口关税冲击。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成都获批基建专项债额度达1200亿元(占全省45%),武汉地铁REITs发行规模突破50亿元,资金保障力度远超外贸城市。

结语

中美关税战是持久战,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将从短期成本冲击演变为系统性挑战。

各建企应加强理性认识、做好应对准备。

未来几年,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提前布局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部分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3119102973
网址:www.zkpipe.com
扫码微信直接咨询
中科非开挖联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