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四中全会: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佚名    分享到: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下面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是政策信号本身(客观发生了什么);

第二层是行业解读(这对我们管道建设/修复一线意味着什么)。

第一层|四中全会释放了什么信号?

1. “安全”和“民生”被同时抬到全国战略层面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简称“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抓好安全生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能安全过冬。

我们注意到,“安全生产”“城市运行安全”“民生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这些词,被放进同一段政治任务里,不再是分散到不同部门的小事项,而是被定义为国家层面的硬任务。

——管道是什么?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这些地下网络,本质上就是老百姓“能不能活得安稳、冬天有没有热、雨天会不会淹”的基础。国家现在把这类问题正式上升为政治级别任务。

换句话说:管网不再只是技术资产,而是社会稳定装置。

2. “十五五”规划(下一轮五年规划)把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写进大盘子

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明确指出,下一阶段(2026—2030年)发展主线是“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民生”“维护安全和稳定”,强调要提升国家安全体系、城市安全治理能力,避免出现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这意味着:所谓“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造更先进的工厂和设备,而是包括治理管道漏损、燃气爆炸风险、城市内涝、排水倒灌、排污不达标、地下空间塌陷等,这些都被纳入“城市安全”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范畴。

在行政语言里,这类工作现在被整合成两个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住建部和多部门已经把城市更新当成全国投资重点,并明确要把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地下管网改造等,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性银行融资和专项债重点支持方向。2024年—2025年,通过这些渠道安排超过4250亿元,直接投向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等项目。

翻译成人话:中央在往地下管网砸真金白银,而且是“长期、成体系、全国铺开”的资金安排,而不是零星应急抢修。

3.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变成全国统一动作

住建部提出要把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道当成“城市生命线”,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做常态化监测、动态化预警、精准化溯源、协同化处置,把风险从“事后抢险”变成“事前监测+提前处置”。

安徽的“合肥模式”是示范案例: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控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关键节点,形成全省统一的监测、预警、处置体系。这套“生命线安全工程”目前已经在安徽全省16个设区市推开。

同时,住建部等部门在全国推广的思路里,不是只盯北上广,而是要求从地级市走向县域,把管网安全数字化监管延伸下沉,逐步实现“全覆盖”“一网统管”。

一句话:谁掌握了管网底数、风险点分布、实时运行数据,谁就是未来城市安全的话语权和预算入口。

4. 更新改造不是概念,而是具体工作量

官方公开数据披露:在前一轮(“十四五”后半段)城市更新行动中,全国范围内每年都在成规模推进地下管网建设与改造,包括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6.1万公里/年,全年累计建设改造各类管网16.3万公里,同时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整治易涝点900多处,建设/改造城市综合管廊201公里。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建成城市生命线监管平台。

此外,国家层面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重点对象包括材质落后、年限过长、存在安全隐患的不达标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管道和设施。

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看,力度非常清晰:一手是“必须改”(2025年节点目标),一手是“给钱改”(数千亿资金和政策性银行信贷+专项债+特许经营),再加上一手“用数字化盯住你以后怎么维护”(生命线工程)。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下一个判断:

管道建设、管道修复、管道运维,已经从“市政后勤”升级为“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的战略行业”。

第二层|行业解读:接下来5年,管道行业到底要干什么、钱在哪、谁会赢?

下面这部分是基于上面事实的推断和研判。

1. “补漏抢险队”→“城市生命线运营商”

过去我们是“哪里爆管,叫我们去堵”;未来角色会被迫升级成“城市地下生命线的长期运营伙伴”。

原因有三点:

四中全会把“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写进核心政治任务,城市燃气爆炸、主干供水爆管、排水内涝已经不是“工程事故”,而是“社会稳定风险”。

城市生命线工程要求的是“常态监测+预警+快速协同处置”,不是“事发后挖马路”。

住建部推动的是“全市一张图”,甚至“全省乃至下沉到县域的一张图”。谁能提供成体系的检测-评估-修复-运维一体化能力,谁就有资格拿“整市打包”“整省复制”的订单。

也就是说,市场格局正在从“项目制、一次性施工”转向“长期服务、持续托管”。这对管道修复企业其实是重大利好:你不再只是低价竞标某一段抢修,而是可以卖“全生命周期方案”。

2. “修老管网”变成硬指标,而不是“有没有钱再说”

中央财政、国债、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正在被允许/鼓励共同进入“城市更新”“老旧管网改造”“排水防涝提升”等方向。这直接打破了过去“有隐患,但地方没钱修,所以拖着不动”的局面。

请注意两个细节,它们极具行业含金量:

已经明确提出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

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放贷,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一线城市当然要干,二线城市必须干,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城市也会被推着干,因为“钱的门”已经被打开——甚至允许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长期回报”的方式进入供水、排水、燃气、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更新和运维。

对我们行业来说,这个是增量市场,不是存量市场再分蛋糕。

3. 排水、防涝、雨污分流:从“暴雨来了才想起你”变成“年度指标”

近期中央投入的增发国债项目重点之一,就是“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全国范围内整治了900多个易涝点,推动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泵站运行监控、应急调度能力的系统化改造。

四中全会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把极端天气后的城市排涝、安全供水、污水外溢控制等内容,纳入“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

这在行业语言里意味着:

城市防涝排水能力,不再是“城管的面子工程”,而是“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群体性风险”的政治工程。

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错接混接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内涝易发点的溢流口治理、泵站智慧化改造,都会进入“必须做”的清单,而不是“等下次洪水再申报资金”。

对管道修复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从沿海大城,扩展到中西部地级市乃至县城的长期刚性需求。

4. 燃气管道更新:时间表+问责制

国务院此前明确:对材质落后、使用年限长、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标准规范的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和设施,要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更新改造。

住建部配套要求把这些工作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同步推进,要求把传感器、物联网、监测平台一起上,形成常态化监测和动态预警能力。

这意味着接下来两类团队会非常吃香:

能做物探检测、评估分级、寿命预测、制订更新/内衬/修复方案的“诊断型团队”;

能一边施工一边数字化交付,最终把数据接入城市平台、给政府留“合规可追溯档案”的“合规型施工队”。

一句大白话:

谁能把“修”和“证据链”一起交给政府,谁就更容易拿整市打包订单。

这对传统“挖开-换管-回填”的粗放施工队是巨大门槛。未来的竞争优势,正在从“谁人便宜谁上”变成“谁可控、谁可监管、谁留下全流程数据”。

5. 从北上广向“全域下沉”,蛋糕会变得前所未有地大

以合肥模式为代表的城市生命线平台,已经不是一个城市在尝试,而是在全省复制,并计划进一步下沉到县域,把燃气、供水、排水等管网纳入统一感知、统一监测、统一预警。

与此同时,北京等大城市开始把“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生命线系统”纳入整体空间规划,要求用综合管廊、智慧监测、立体网络的方式来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结合四中全会的提法——“要防范重特大事故”“要兜住基层民生底线”“要确保灾后安置和恢复”——可以预期,城市地下管网的数字化挂牌管理,很快会像“食品安全监管平台”一样,变成各地领导的必答题。

这对我们行业的意义只有一句:

不再是少数发达城市在做“样板工程”,而是全国要做“基础设施常规动作”。

把话说得更直接一点:

从今天开始,县级城市、资源型小城、老工业区、城中村改造片区,都会逐步变成你的客户,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以后再说”。

6. 行业玩家的下一步行动(给所有还在一线的管道人)

结合上面所有政策信号,我给出四条落地建议,供参考:

第一,主动从“施工单位”变成“诊断+治理+运维”的综合服务商。

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逻辑,是“先摸清,再治理,再在线监控”。谁能包下全链条,谁就天然能和政府对话,而不是当分包。

第二,把数字化当成施工工序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成本。

以后政府买的不是“修过了”,而是“修过了+我实时看得到它以后安不安全”。合规的过程数据、坐标化的地下管网台账、风险点分级、寿命评估报告,都会变成验收清单。

第三,排水防涝是刚需里的刚需。

极端天气下,城区内涝直接触发舆情和问责,四中全会已经把“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放进民生和稳定任务,地方政府再也不能等“下一场暴雨”才处理易涝点。

谁能在排水系统评估、雨污分流修复、错接混接整治、内衬修复、非开挖修补、泵站智慧化改造里形成成熟方案,谁就拥有未来五年里最稳定的订单来源。

第四,学习“投融资语言”,别只会讲“我修一公里多少钱”。

中央已经允许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特许经营共同进入城市更新、地下管网更新、生命线安全工程。

这意味着:你不只是卖施工,而是可以卖“整体打包+多年运维+风险监测平台”的服务,用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运维托管的模式锁定长期现金流。会不会讲这一套,将直接决定你是做一单活还是吃下半个城市。

最后一句话(写给管道修复行业从业者)

四中全会把“城市安全运行”“灾后恢复重建”“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住建部和财政系统把“老旧燃气管道改造”“排水防涝提升”“地下管网更新”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放进了真金白银、明确到公里数、明确到2025年时间表的硬任务;并且要求把这套体系从省会城市推广到地级市、再下沉到县域。

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这是几十年里少见的拐点:

我们不再只是“补漏的人”;

我们正在变成“城市生命线守护人”。

谁先完成这次角色升级,谁就会拿到接下来五年里最稳定、最政策护航、最可持续的工程量与服务合同。

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部分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3119102973
网址:www.zkpipe.com
扫码微信直接咨询
中科非开挖联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