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 “生命线”—— 它由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组成,支撑着城市供水、排污、能源输送等核心功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受损,不仅会打破城市正常运转,还可能因服务受众广泛引发连锁风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管网的基础保障作用愈发凸显,但也因功能复杂、结构特殊,面临着多重安全隐患。

一、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隐患分类及成因
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其成因与危害各有侧重。
(一)自然因素:不可抗拒的 “隐形威胁”
自然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主要通过地质变化、材料老化等方式影响管网安全:
地震与地面沉降:地下管网多为钢制、水泥等刚性材料,地质结构变化易导致管道断裂。例如燃气管道若使用 PE 管(工程塑料),其延展性可降低地震时的破裂风险 ——1995 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中,PE 燃气管网受损率显著低于传统管道。
腐蚀:钢质管网腐蚀是普遍问题。以绵阳市为例,某大型燃气企业 2008 年处理腐蚀事故 57 起,近年抢险次数逐年上升。腐蚀主要源于四类原因:燃气杂质长期侵蚀、地下电解质引发电化学腐蚀、杂散电流局部侵蚀、防腐层老化破损。
沼气聚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发酵产生沼气,若排放不及时可能引发爆炸。例如人口密集区污水排放量激增,若未通过化粪池预处理,沼气聚集风险会显著上升。
(二)人为因素:可规避的 “操作风险”
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多因施工不规范、管理脱节,且后果往往更直接:
野蛮施工破坏:施工前未掌握管线数据、违规开挖是主因。2014 年兰州多次因施工挖断燃气和自来水管道,影响居民生活并埋下安全隐患;北京 2004 年以来年均发生百余起类似事故。
规划与管理脱节:部门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 易引发事故。2013 年青岛 “中石油大爆炸” 即因输油管道与排水管网规划不合理、应急处置不当,最终导致 63 人遇难、直接损失 7.5 亿元。
建筑物占压:部分后期建设的建筑物占压早期管线,叠加管道老化、地面沉降,易引发破裂。河南 2012 年有 8 个城市存在此类问题,违反了《管线条例》中 “不得占压地下管线建设” 的规定。
设计前瞻性不足:“重地上、轻地下” 导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例如北京等大城市雨季常因排水不畅出现内涝,2004 年暴雨后 “看海” 现象正是管网设计容量不足的体现。
二、城市地下管网安全治理的核心措施
针对上述隐患,需从规划、管理、政策、机制四方面构建治理体系,实现 “防患于未然”。
(一)科学规划:筑牢建设基础
统筹部门协同:以政府为核心建立统一规划平台,明确各部门(如水务、燃气、电力)的职责与时间节点,避免 “各自施工、互不沟通”。
提升建设质量:施工时提高管线铺设一次成功率,预留弹性空间(如预留管线扩展通道),减少后期重复开挖。
(二)信息化管理:实现 “智慧监管”
开展全面普查:由政府统筹,采集管线位置、产权、使用年限等基础信息,同步排查安全隐患(如腐蚀程度、占压情况)。
建立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实现管线动态信息共享(如施工区域管线分布实时更新),同时区分公开信息与涉密信息,兼顾效率与安全。
(三)政策与技术:强化保障支撑
完善法规标准:覆盖管网规划、建设、维护全流程,明确违规施工、占压管线等行为的处罚细则,让治理有法可依。
加大技术投入:推广耐腐蚀材料(如 PE 管)、智能化装备(如管网巡检机器人),引入管道防腐、沼气监测等新技术。
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四)责任机制:压实治理责任
落实地方责任:将管网安全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推动省级、市级政府常态化关注管网维护。
建立联动机制:由政府牵头,整合管线建设、施工、监管等部门,形成 “问题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的工作模式。
引导社会参与:通过宣传培训(如应急知识普及)、开通举报渠道,鼓励市民参与管网保护(如举报违规施工)。
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既需要技术升级与规划优化,更需要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的治理合力。唯有将 “生命线” 守护落到每个环节,才能为城市运转与民生安全筑牢根基。
网址:www.zkpipe.com
扫码微信直接咨询
